使用帮助 | 联系电话:400-880-0256 0769-23037585 21686281

企业知识产权实务人才培养走进2.0时代

作者:admin 发表于:2014-10-23 点击:1653  保护视力色:

——2014年首期知识产权校企对接工程学员实习追踪

秋日的北京,天高气爽。对于刚刚走上实习工作岗位的从校企对接工程培训班结业的学员们来说,这一切都充满了朝气和活力。

“我走上工作岗位不到1个月,已经可以在导师的指导下较好地完成一些专利申请文件的撰写工作,而以往公司校园招聘的新人入职前3个月都在学习基本技能,能够这么快适应工作,是我参加校企对接工程培训班的收获。”正在北京轻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实习的学员、来自华中师范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李莹莹一脸自豪。

“虽然首期校企对接工程培训班是一种探索,但从学员们实习的情况看,已经基本达到了我们期望的结果。”前不久,在中国知识产权培训中心组织的2014年首期知识产权校企对接工程学员实习情况汇报会上,作为校企对接工程培训工作的具体组织者,中国知识产权培训中心有关负责人这样表示。

打开理想之门

“我虽然在实习,但通过在校企对接工程培训班的学习,很快就对企业知识产权实务工作‘上道’了。”在北大方正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北大方正)知识产权管理岗位实习的学员张磊,兴奋地向本报记者讲述着自己的实习生活。他说,直到走上企业的工作岗位他才知道在培训班上学到的专利分析、文件撰写、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实务等课程的实用性。如今,对于撰写的专利申请文件的质量,他可以较为容易地辨别高下,还能对其中存在的问题给予指正。“与资深同事一起加班,有一种融入集体的感觉。”张磊坦言,实习一个月来,他已经很快进入角色开展工作。

“我们对校企对接工程培训班学员的实习工作比较满意,这正是我们想要招聘的人。”很多相关企业负责人都对本报记者反馈了同样的认识。北大方正知识产权总监窦鑫磊向本报记者谈到,校企对接工程培训班学员本身就经过层层选拔,基础较好,又接受了目标明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集中培训,具备了较高的专业素质,并且很快胜任企业工作,是企业知识产权实务工作需要的人才。

“我们已经体会到了城市工作生活的快节奏,幸亏有培训班学到的知识作为基础,不然有可能适应不了这样工作的节奏。”张磊、余瑶、白著芹、李莹莹、郭晓佩等正在北京不同企业实习的学员都有着共同的感受。在他们的描述中,虽然“朝九晚五”的工作是紧张的,但这些志向远大的青年学子在工作之余,已经开始在规划自己未来的人生之路,他们中符合条件者已经全部报名准备参加今年的专利代理人资格考试。

“选择从事并逐渐热爱知识产权工作,首先是看中国家知识产权事业发展、企业自主创新势头良好的形势,感觉不仅是因为企业、中介机构迫切需要高素质的知识产权实务人才,而且这也是体现自我价值,走进高知识、高素质、高收入‘三高’职业群体的途径。”这些80后、90后们直言不讳地述说着自己的真实想法。他们表示,通过校企对接工程培训班的学习,已经为考取专利代理人资格和胜任企业相关工作夯实了基础。无论是从职业理想还是现实来看,校企对接工程培训班的学习可以说是为学员们的个人追求打开了理想之门。

通向未来之路

“我们当初的设想,就是要通过科学的设计、实用的知识、目标明确的培训给这些层层选拔出的优秀学员提供从事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有力‘武器’,并且为他们走向未来的成功之路奠定基础。”中国知识产权培训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原本首期培训班作为试点,只是希望先进行尝试,为日后大规模铺开积累经验,可实际的发展超出了想象。没想到短短一周注册时间内,有来自全国21个省区市64所高校的700余名学员报名参加,组织者通过4次考试,选拔出了40余名优秀学生参加了面授培训。从如今用人企业的反馈来看,效果比较理想,也证明此次培训是成功的。

实际上,作为校企对接工程的共同参与者,除中国知识产权培训中心外,北大方正、康信、中兴通讯、三一重工、小米科技、奇虎360、中科专利、北京轻创、北京握奇、广州华进联合等企业及知识产权中介机构都对校企对接工程给予了大量的关注。不少企业负责人先后多次来到培训班上面对面考察学员,参与学员结业汇报仪式,力求“挖”到自己满意的人才。如今,许多企业都希望来实习的学员能留下来,成为企业的知识产权工作骨干。

“我们也感受到了企业的信任和希望,同时,我们还期待能开设网络远程教育的提高培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在企业知识产权工作上做更多的事,更好更快地实现职业梦想。”学员们表达着自己的期望。

“我们已经在考虑,在下一步的校企对接工程培训中,实现课程更科学、人才多层次的培训。如果说以往企业知识产权人才要经过多年工作实践磨砺积累而成的培养模式,可以算是1.0版本的话,如今校企对接工程希望探索出一条经过系统化培训,缩短人才培养周期,达到上岗即能‘上手’,到岗就能胜任的企业知识产权实务人才规模化培养的2.0版本培养模式,我们会为此持续努力。”中国知识产权培训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知识产权报 记者 赵建国)